德國台灣同學會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2603|回復: 1

說故事的人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10-28 01:30: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文內容, 其實我有考慮日前在論壇上公開, 當初因為L君對我發言的回應, 而招致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本想藉由此文表達對L君的慰問, 但又不想事端擴大 所以我選擇了等風波平息後再發表的方式.

從我私下對L君的觀察, 他是一個喜歡說故事的人, 還是一個喜歡說自己故事的人.
政治哲學家漢那鄂蘭曾說過, 一個講的好的故事, 要比任何哲學,分析 或論述都能產生更豐富的意義和張力.
我是心理由衷認同這句話的,而他是我在論壇中, 少見的用己身實踐來企圖見證這句話.

以下是我從教授劉小楓(對岸哲學知識界執牛耳的人物) 寫的文章中 簡選一些片段
來作為鄂蘭這句話的註腳 但願他能從中感受到鼓勵, 繼續說故事給大家聽

(摘自 "沈重的肉身" 劉小楓著)
----------------------------------------------------------------------------------------------------
一九六七年春天……

   院子裏只剩下我們一群十歲左右的小孩子,父母們和大孩子們都參加文化大革命去了。有的在學習班裏背主席語錄改造思想,有的在大街上通宵達旦辯論造反還是保皇,有的在不知什麼地方徹夜印傳單。那個春天的日子,其實是相當激動人心的。

趁大人們不在,院裏的小孩子們分成兩個陣營,用自製的木頭大刀和長矛玩相互廝殺的遊戲——從底樓殺到三樓,從三樓殺到底樓,免不了有喊叫、受傷、委屈、流血、哭號。我們每天晚上都玩這種遊戲,敵對的兩個陣營每天都在分化、重組,有人叛變,有人當奸細,有人當領導核心。

一天——那個激情萬端的春天並無特色的一天夜裏,敵對陣營的頭目和談失敗後,指揮自己的部隊(一方番號是“井岡山兵團”,另一方番號是“延安縱隊”)開始廝殺,院子裏鬧哄哄的。突然停電了,整個院子一下沉入黑洞洞的深淵,廝殺的雙方再也看不清對方。世界剎那之間不在了,沒有父母在身邊,又沒有電燈的處境使模仿的革命遊戲激情變成了不知身在何處的恐懼。兩個陣營之間虛擬的敵對倫理不見了,大家不分政治觀點,不分男女界限,牽著手,摟著腰,擠縮在一起,不知如何度過入春後依舊冷冽的這個寒夜。

我們中間有一位剛念初中三年級的大孩子,也許因為高度近視,沒有上大街辯論或散傳單。他並沒有參加我們的革命遊戲,只是同時給鬥爭的雙方提供戰略和戰術指導。只有他在沒有電燈的黑暗中顯得比較自在

黑夜靜得讓我們心驚。
這個大孩子說,我給你們講個故事。

  他坐在破舊的窗臺上,講起了福爾摩斯的故事,故事中的驚險覆蓋了我們心中的恐懼。接著,他講了凡爾納講的奇妙的故事、雨果講的令人感傷的故事、梅裏美講的讓人癡想的故事。他敍述的時候,我們不再驚恐地四處張望,不再慌張地想要尋找蠟燭,甚至不再期待電燈重新亮起來。這個大孩子講的前人講的故事,像溫暖的手臂摟抱著我們,陪伴我們被遺棄的、支離破碎的長夜。時間,若有若無的時間被敍事填滿了。

  從那以後,我們不再玩分成兩個陣營廝殺的遊戲,而是要這大孩子講故事。直到有一天夜裏,大街上的革命鬥爭已經動槍了,院子沒有停電但必須關燈,我們圍坐在大孩子腳下,他仍舊坐在破舊的窗臺上講故事——講雨果講的《笑面人》,大家都忘記了關燈,一顆半自動步槍子彈不知從何處飛來,橫穿過大孩子的臉頰,崩掉了他三顆大牙……

  據說,人類開始講第一個故事時,與我們院子停電時的處境差不多:原始穴居人在夜色降臨後,感到時間的支離破碎和空間的若有若無,有一天——故事總是從這曖昧的有一天開始,一個年長的穴居人講了一個故事,講的是……聽過故事以後,穴居人心裏暖和起來,明天的艱辛和困苦變得可以承受了。

  敍事改變了人的存在時間和空間的感覺。當人們感覺自己的生命若有若無時,當一個人覺得自己的生活變得破碎不堪時,當我們的生活想像遭到挫傷時,敍事讓人重新找回自己的生命感覺,重返自己的生活想像的空間,甚至重新拾回被生活中的無常抹去的自我。“當幸福在時,我們便擁有一切,而當幸福不在時,我們便盡力謀求它。”如果伊壁鳩魯的這話說得恰當,又如果謀得幸福是倫理學的基本主題,那麼,敍事對於人們謀求幸福就是必不可少的,它可能既是人們關於幸福(或不幸)的知識,又可能是人們在幸福之中的時間和空間。

 “神往往不過是叫許多人看到幸福的一個影子,隨後便把他們推上了毀滅的道路”(梭倫)。這個神無處不在,並沒有隨著現代性的社會進步而隱退,而是不分國家和民族一律平等地尾隨每一個人的身體。這個神名叫偶然。人的敍事是與這個讓人只看到自己幸福的影子的神的較量,把毀滅退還給偶然。敍事不只是講述曾經發生過的生活,也講述尚未經歷過的可能生活。一種敍事,也是一種生活的可能性,一種實踐性的倫理構想。



    什麼是倫理?所謂倫理其實是以某種價值觀念為經脈的生命感覺,反過來說,一種生命感覺就是一種倫理;有多少種生命感覺,就有多少種倫理。倫理學是關於生命感覺的知識,考究各種生命感覺的真實意義。

  倫理學自古有兩種:理性的和敍事的。

  理性倫理學探究生命感覺的一般法則和人的生活應遵循的基本道德觀念,進而製造出一些理則,讓個人隨緣而來的性情通過教育培育符合這些理則。亞裏斯多德和康得堪稱理性倫理學的大師。有德性的生命感覺,就等於思辨的才能。

  敍事倫理學不探究生命感覺的一般法則和人的生活應遵循的基本道德觀念,也不製造關於生命感覺的理則,而是講述個人經歷的生命故事,通過個人經歷的敍事提出關於生命感覺的問題,營構具體的道德意識和倫理訴求。敍事倫理學看起來不過在重複一個人抱著自己的漆蓋傷歎遭遇的厄運時的哭泣,或者一個人在生命破碎時向友人傾訴時的呻吟,像圍繞這一個人的、而非普遍的生命感覺的語言噓氣——通過敍述某一個人的生命經歷觸摸生命感覺的一般法則和人的生活應遵循的道德原則的例外情形,某種價值觀念的生命感覺在敍事中呈現為獨特的個人命運

理性倫理學關心道德的普遍狀況,敍事倫理學關心道德的特殊狀況,而真實的倫理問題從來就只是在道德的特殊狀況中出現的。敍事倫理學總是出於在某一個人身上遭遇的普遍倫理的例外情形,不可能編織出具有規範性的倫理理則。

[ 本文最後由 jack 於 2009-10-28 17:01 編輯 ]
 樓主| 發表於 2009-10-28 01:35:57 | 顯示全部樓層
荷馬、索福克勒斯、但丁、莎士比亞是敍事倫理學的古典大師。敍事倫理學從個體的獨特命運的例外情形去探問生活感覺的意義,緊緊摟抱著個人的命運,關注個人生活的深淵。敍事倫理學家們堅持:“每個人都是一個深淵,當人們往下看的時候,會覺得頭暈目眩”(畢希納);“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值得仔細審視,都有屬於自己的秘密與夢想”(基斯洛夫斯基)。敍事倫理學在個別人的生命破碎中呢喃,與個人生命的悖論深淵廝守在一起,而不是像理性倫理學那樣,從個人深淵中跑出來,尋求生命悖論的普遍解答。理性倫理學的質料是思辨的理則,敍事倫理學的質料是一個人的生活際遇。理性倫理學要想搞清楚,普遍而且一般地講,人的生活和生命感覺應該怎樣,敍事倫理學想搞清楚一個人的生命感覺曾經怎樣和可能怎樣。這並不等於敍事倫理學根本不理會應然——那樣就談不上倫理的道問學了. 它只是不從與具體的人身不相干的普遍理則,而是從一個人曾經怎樣和可能怎樣的生命感覺來摸索生命的應然。聽故事的人為敍事中的“這一個”人的個體命運動了感情,敍事語言的噓氣就不經意地形塑或改變一個人的生命感覺,使他的生活發生了變化。聽故事和講故事都是倫理的事情。如果你曾為某個敍事著迷,就很可能把敍事中的生活感覺變成自己的現實生活的想像乃至實踐的行為。敍事倫理學的道德實踐力量就在於,一個人進入過某種敍事的時間和空間,他(她)的生活可能就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種道德的實踐力量是理性倫理學沒有的。

講個人命運的敍事,是原初的倫理學。人類經歷過的被遺棄的長夜數也數不清,與此相伴的是數也數不清的、難以辨認的白日恐怖。在被遺棄的長夜和難以辨認的白日恐怖的時間中,人類講了好多故事。故事多半是虛構的,但確如亞裏斯多德說過的,敍事的虛構是更高的生活真實。敍事編織出另一種時間和空間,給個人的生命被遺棄的長夜帶來光亮,構造出玻璃般的言語世界將恐怖隔離開。敍事中的現實也不外乎某個人的幸福或不幸(多半是後者)的遭遇。但與現實中的個人遭遇不同,敍事中的遭遇是依照人的自由意志和價值意願編織起來的。現實的歷史腳步夾帶著個人的命運走向無何他鄉,在敍事的呢喃中,“我”的時間和空間卻可以拒絕歷史的夾帶,整飭屬己的生命經緯。敍事倫理學是更高的、切合個體人身的倫理學.

在前現代的社會,規範倫理主要是由宗教提供的。在現代社會,敍事紛然,敍事技巧雜陳。敍事藝術(小說)的發達本身就是一個現代性事件。現代人聽故事(小說)、看故事(電影)太多,敍事已與現代人的日常生活倫理分不開。為什麼?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但非每個人都可以和能夠講自己的故事。在現代社會,隨著平等的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的發展,有能力、有權利講故事的人多起來。何況,現代社會中生活的可能性在不斷增多——經濟、政治生活形式的變化提供了更多生活實踐的可能性,文化生活形式的變化也在提供更多的生活想像的可能性。敍事不僅講述曾經有過的生活,也講述想像的生活。生活的可能性和多樣性的增加,帶來敍事的可能性和多樣性的增加,反過來說也一樣。再說,倘若倫理就是整飭屬己的生命經緯,現代倫理就不是像古老的倫理那樣,依據一套既定的道德體系來整飭屬己的生命經緯,而是依據個人的心性來編織屬己的生命經緯。現代性倫理是個體化的,於是,故事就多起來。

  現代的敍事倫理有兩種:人民倫理的大敍事和自由倫理的個體敍事。在人民倫理的大敍事中,歷史的沉重腳步夾帶個人生命,敍事呢喃看起來圍繞個人命運,實際讓民族、國家、歷史目的變得比個人命運更為重要。自由倫理的個體敍事只是個體生命的歎息或想像,是某一個人活過的生命痕印或經歷的人生變故。自由倫理不是某些歷史聖哲設立的戒律或某個國家化的道德憲法設定的生存規範構成的,而是由一個個具體的偶在個體的生活事件構成的。

    人民倫理的大敍事的教化是動員、是規範個人的生命感覺,自由倫理的個體敍事的教化是抱慰、是伸展個人的生命感覺。自由的敍事倫理學不提供國家化的道德原則,只提供個體性的道德境況,讓每個人從敍事中形成自己的道德自覺。倫理學都有教化作用,自由的敍事倫理學僅讓人們面對生存的疑難,搞清楚生存悖論的各種要素,展現生命中各種選擇之間不可避免的矛盾和衝突,讓人自己從中摸索倫理選擇的根據,通過敍事教人成為自己,而不是說教,發出應該怎樣的道德指引。

  基斯洛夫斯基的《十誡》中講過一位老太太的故事,她是倫理學教授,她教倫理學的方式就是通過講故事舉出人生中的道德困境,與學生一起分析這種困境的構成,由此形成道德自覺。自由的敍事倫理學不說教,只講故事,它首先是陪伴的倫理:也許我不能釋解你的苦楚,不能消除你的不安、無法抱慰你的心碎,但我願陪伴你,給你講述一個現代童話或者我自己的傷心事,你的心就會好受得多了。

  自由的敍事倫理學激發個人的道德反省。

  弄清道德困境不等於道德問題解決了,每個人終究會面對“我該怎麼辦?”,這只能由每個人依自己的道德意識做出選擇。能夠抉擇的意識並不總是明朗。別人講的故事,不僅有助於我明朗自己面臨的道德困境,也有助於我搞清楚自己的生存信念。

  自由的敍事倫理學更激發個人的倫理感覺,它講的都是絕然個人的生命故事,深入獨特個人的生命奇想和深度情感,以富於創意的、刻下了個體感覺的深刻痕印的語言描述這些經歷,一個人經歷過這種語言事件以後,倫理感覺就會完全不同了

沒有敍事,生活倫理是晦暗的,生命的氣息也是灰濛濛的.
------------------------------

很長的文章
但願大家有耐心讀完
也希望有更多人願意分享自己的故事 給這個論壇
讓我們一起觸摸生命的感覺

評分

參與人數 3現金 +15 收起 理由
Nish + 5 感謝分享
lieberherrchen + 5 感謝分享
drnny + 5 感謝分享

查看全部評分

德國台灣同學會論壇

GMT+1, 2024-4-19 16: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