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台灣同學會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2478|回復: 5

法國思想家JeanBaudrillard逝世於法國,享年77歲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7-3-13 09:52: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07.03.06,法國思想家JeanBaudrillard逝世於法國,享年77歲;2002年,Die Zeit刊登一篇Baudrillard的<我有一個夢>的小短文,覺得挺有趣的,翻譯如下,這雖然不是一篇學術性文章,不過多少可以窺見這位思想家的一些思想軌跡。

布希亞,72歲,社會學家,法國一位具影響力及備受爭議的理論家。1976年出版的書《符號交換與死亡》讓他一舉成名。他在本書中提出這樣的論點,亦即,在一個由媒體所宰制的世界中,真實已經消失了。「模擬」(Simulation)及「假象」(Schein)取代了真實。

「我無須在沙漠中尋找寂寞,我便是寂寞的一部分。我也不是單獨一人,這將又是一種浪漫且西方的寂寞形式。不,對我而言,沙漠是最清晰、最乾淨及最強烈的不在場形式」


我 的夢想是沙漠,一個長期以來伴隨我的幻想。這個夢帶我到另一個我仍可在地理上找到的世界:在美國的沙漠中,在加州。正是美國的沙漠如此靠近我的渴望,想像 一個擺脫一切的旅行。我渴望擺脫所有的責任與義務。我夢中的沙漠具有不可測量的美,然而,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是平流層的空無;一種可能發生一切,卻又一切都沒有發生的狀態。



在 我眼前出現的土地是完全乾涸,幾乎一毛不生,它可能是由奇特的峽谷所組成,或者是一望無盡的不具特殊性的荒漠。重要的是光線。靜止的,永恆的。美國的沙漠 緊密地與這種光線連結在一起,看起來不真實,而這成為沙漠無所不包的超現實的一部分。人們在那裡確實有一個美國佬的感覺,人們意識到,不再只是在無止盡的時間深淵邊緣的一個不起眼的附帶現象。


我 在沙漠中,再度以步伐前進,例如在鹽湖城的廣大鹽漠中。但是,一般而言,人們在此空間只適合以車代步。駕著車,人們可以行使千里,往哪個方向並不重要。空 間的這種不可測量性吸引著我。它就像毒品一樣,一種清修的形式。對這個沙漠的感受強烈地與我的照相連結在一起,因為事實上我對照相的興趣是透過沙漠才被喚醒的。我也總是在沙漠中書寫,寫在筆記本上。筆記本、照相、汽車、遼闊──對我而言,這一切意味一種原始景象。


稍後,我把夢轉移到城市,因為在都市空間中,有時也可想像旅行的這種解脫。我覺得像紐約這樣的大城市宛如沙漠一般,垂直的沙漠。大城市可能特別擁擠且住滿人,但是,我卻在那背後感受到這種原始場景的空無。


對我而言,沙漠不僅僅是一個夢想,一種渴望,而是一個持續的對抗概念,某種對抗事物表面圖像的東西。我總是一再地尋找這樣的東西,一再被不同類型的沙漠所吸引。我在這些沙漠中也遇見完全不同的荒漠類型。在蘇丹、葉門及阿拉伯世界的充滿戲劇性、密集的沙漠,人類生活其中,文化總是在其中萌芽。那裡的生活是無可想像的艱苦,對我而言,人們在那裡遇到的存有者總是具有某種鬼魅的感覺。我對四千多年的古老文化充滿無限的敬意,人們在那裡看到它們留下的痕跡,某種宏偉的文化,在這些文化的智慧中具有無限的優越性。它們可能幾乎要消失了,但是它們的記號還在那裡。它們具有這樣的一種力量,人們可以感受到碰觸到它們,宛如一個完全擺脫地點限制的可憐當代人。在這些沙漠中,人們在幾乎消失的沙子商隊線的盡頭,看到被埋沒的東西,消失的廟宇、金字塔及建築物。然而,隨著這些發現,人們又再度突然處於時間中,存在一個在美國沙漠中完全沒有的短暫結構,例如在內華達山脈。


美 國的沙漠是純粹的地理學;相反地,人們在阿拉伯沙漠中位於文化的深層。我仍然較喜愛匿名的、沒有人的美國沙漠。對我而言,它的不文明是歐洲文明的抗衡,完 全從充斥文化及社會指涉物以及充斥著歷史與地區的歐洲解放出來。在沙漠夢中,我得以甩掉整個文化的錯綜複雜。有趣的是,我只將正面的東西與沙漠連結在一起,從來沒有視它們為威脅。當然,也有失敗或消失的想法,但這正是充滿夢想的有關消失的遊戲的一部分。人們從時間中消失,因為一切彷彿自盤古開天即已存 在。當然,這同時與這樣的好奇心有關,亦即,假如人們本身不再存在,那麼世界可能變成怎樣呢?人們全程扮演過自己的不在場。這種狀態或者這個遊戲是很難在文明的中心裡,很難在日常生活的要求中產生。例如,人們可能在人們書寫的東西、在電視或在電腦中消失。相反地,我無須在沙漠中尋找寂寞,我便是寂寞的一部 分。我也不是單獨一人,這將又是一種浪漫且西方的寂寞形式。不,對我而言,沙漠是最清晰、最乾淨及最強烈的不在場形式。攝影也正是如此:人們作為主體,消失在客體背後。只有事物還存在那裡。


一 個沒有自己的自我的世界,這也可能是一個沒有人類的世界。一個在人類進入之前的世界。或者,人類消失之後的一個世界。在我的幻想中,沙漠預知了一個不再 有人居住的星球。當然,這同時涉及擺脫一直存在且出現的義務,一直需要被辨識的義務。從有時完全是生命負擔的其他人中解放出來。我存在於沙漠中,但是沒有人注視我,沒有鏡子。我也不曉得自己長的怎樣,我最終從我自己本身解放出來。

©DIE ZEIT Nr. 16/2002


[ 本帖最後由 maichen 於 2007-3-13 10:48 編輯 ]

[ 本文最後由 renemcc 於 2007-8-27 16:14 編輯 ]

評分

參與人數 4參與度 +22 收起 理由
immanuel + 5 推夢囈般的文字...這是他的慣習嗎 :)
gustavko + 6 精品文章
primay + 6 感謝分享!
Sprache + 5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樓主| 發表於 2007-3-13 10:04:46 | 顯示全部樓層
小小感概一下,跟布希亞沒有直接關係。
這篇小文章是出現在德國的週報Die Zeit
想想德國的報紙餵給德國「中產階級」的文章是這樣的品質(請不要用左派的批判性讀法來閱讀這個字),
我們的報紙丟給我們的卻是什麼樣的肥料呢?


[ 本帖最後由 maichen 於 2007-3-13 10:07 編輯 ]

評分

參與人數 1參與度 +2 收起 理由
gustavko + 2 可能我們的「中產階級」也不會喜歡Die ...

查看全部評分

發表於 2007-3-13 10:31:18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maichen 於 2007-3-13 10:04 發表
小小感概一下,跟布希亞沒有直接關係。
這篇小文章是出現在德國的週報Die Zeit
想想德國的報紙餵給德國「中產階級」的文章是這樣的品質(請不要用左派的批判性讀法來閱讀這個字),
我們的報紙丟給我們的卻是 ...


我認為這是經濟結構問題哩
如果台灣要走那種精品文章出版路線
出版社會很難維持下去
因為市場很小

是不需要的台灣人很多
還是從來沒被教怎麼去閱讀思考這些東西呢?

評分

參與人數 1短評 +1 收起 理由
gustavko + 1 搞笑點說:因為我們的中產階級仍工作到 ...

查看全部評分

發表於 2007-3-13 11:05:57 | 顯示全部樓層
搞笑點說:因為我們的中產階級仍工作到累的像條狗,所以沒有時間進行深度閱讀。看Die Zeit是很花時間的ne!


幫妹子還原"真相"
對阿
所以Die Zeit 是週刊
不是日報.........
發表於 2007-3-14 10:37:10 | 顯示全部樓層
<br />
巴黎八大以及巴黎高等師範院的前哲學系主任<br />
被譽為現活著的法國哲學家裏,唯一可能與傅科和德樂茲哲學成就相比的哲學家<br />
<br />
當然,若要引zizak的說法,目前法國比較具有大體系的三大哲學家<br />
當屬Badiou, Ranciere和Balibar,不過後二者的體系,又顯然沒有Badiou來得那麼宏大<br />
<br />
br />
<br />
她是屬於心理分析的。如果不單就哲學來論的話<br />
當今法國還現存的最有名的大師,就當屬Levi-Strauss<br />
1908年出生,到現在也快100歲了<br />
1973年當選法蘭西學院院士,接替了Henry de Montherlant 第29席的席位<br />
因為是終身職,所以要等這個席位的人也真是辛苦

[ 本文最後由 immanuel 於 2007-8-25 06:48 編輯 ]

評分

參與人數 1參與度 +4 收起 理由
gustavko + 4 原創內容

查看全部評分

發表於 2007-3-14 13:46:56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immanuel 於 2007-3-13 14:58 發表


對,還有布迪厄
Badiou是誰? 我真的孤陋寡聞,沒聽說過...
但我差點忘了一個美女級的Julia Kristeva


學哲學也有"國別"差異阿?

德國台灣同學會論壇

GMT+1, 2024-4-19 19: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