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台灣同學會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5102|回復: 9

社會學文本翻譯問題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7-12-12 01:51: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原文由 cehepar 於 11/12/07 12:10 發表
我百廢待興,正在重建新家園中,加上剛開始正式開始學業,所知甚少,已知又還在發酵中,所以暫時沒啥好奉獻的……下個學期悠閒一點打算會開始定期補充資訊。


我在台灣不是念社會學的,所以有一兩個問題想請教一下:

你應該在台灣就是念社會學的,jena大學承認你的學位嗎?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

台灣的社會學系上課都用什麼書呢?是外文原文的,還是台灣的學者的著作?我開始接觸社會學的時候,德文已經到相當的程度了,所以從來沒念過翻譯的社會學書籍,對一些專有名詞的中文譯名也很陌生。不知道你對台灣翻譯專有名詞,以及社會學著作譯本的看法如何?

[ 本文最後由 yzk 於 2007-12-12 13:25 編輯 ]
發表於 2007-12-12 17:13:34 | 顯示全部樓層
這個點子很好,我上次本來就想這樣做,不過有人喜歡裝神秘。


我覺得不是裝不裝神秘的問題。因為學啥、在哪,多少牽涉到自我隱私的事。比方我自己,要我說我在哪、學啥,我一方面會擔心別人不知道看到我在哪學啥會怎麼想,一方面也會擔心,認為自己其實實力有限,如果自曝其短豈不丟臉?或是最終撐不下去,豈不告知公眾我是個撐不下去的沒用的人?之類的。雖然不是大家都像我這樣不知道在自卑畏縮啥,但也不是大家都很有自信的。

所以這需要有人拋磚引玉。但現在還不是我 因為我對我學校所知甚少。我蒐集好資訊自會身先士卒。我還比較希望前輩先浮出水面。雖然我認識的人很少,但搜尋一下台灣關於社會學的資訊,至少可以得知哪些人現在在哪些學校就讀,我就很希望前輩們可以分享與介紹一下該校的近況。(比方台灣留德讀社會學的大本營,畢勒費爾,或是現在應該有幾個台灣人駐守的慕尼黑,之類的,我都很好奇耶…)

我在台灣不是念社會學的,所以有一兩個問題想請教一下:

你應該在台灣就是念社會學的,jena大學承認你的學位嗎?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

台灣的社會學系上課都用什麼書呢?是外文原文的,還是台灣的學者的著作?我開始接觸社會學的時候,德文已經到相當的程度了,所以從來沒念過翻譯的社會學書籍,對一些專有名詞的中文譯名也很陌生。不知道你對台灣翻譯專有名詞,以及社會學著作譯本的看法如何?



ㄟ………握握手。我在台灣也不是讀社會學的,我研究所讀的是新聞傳播(大學……我大學四年都在叛逆的浪費時間,所以當我沒讀過…),對於傳播領域和文化研究,比起社會學,熟悉的多太多。

不過就我現有的旁聽以及道聽途說經驗,我試著提供分享。

台灣社會學系每個學校的走向不太一樣,所以系上開的課的領域也都不太一樣;但基本上都是讀中文,一般都到了研究所才開始讀外文書。如果就基礎的社會學理論(馬涂韋帕之類的)的話,有教科書,也有老師自己編的或匯集的講義。如果是個別領域,通常是老師用Power Point唬爛一些基本概念之後直接丟給學生叫學生報告,所以不一定會有啥教科書。像德國大學新生一入學就直接讀Luhmann或Adorno或Simmel或Weber的原著的一堆章節,在台灣是不可能發生的。德國的大一的上課模式大概比較像台灣的研一下以後的上課模式。

但讀的中文通常是翻譯或是教科書(國內學者寫的,比方瞿海源,或翻譯的,比方紀登司,都有),除了無敵葉啟政會被拜讀之外,好像比較少會鳥自己國內的學者的著作。通常到了研究所才比較會讀所謂的「原典」。當然,台灣的社會學基本上是由「英美幫」掌握,所以一般所謂的原典,就是英文(或英譯本)。

各校的授課表都有很清楚的書單內容,直接上各校網頁也可得到很多清楚的資訊。當然實際上教授講的是否可以讓大學小白癡生聽得懂,或是到底教授實際上在上啥,那要看緣分與親身的刺激體驗。阿彌陀佛。

至於翻譯,看法是有,不過不知道是問哪一方面的看法,所以我就先低調、蜻蜓點水的分享一下。人文學科的翻譯一律都追趕不上對岸爆量的翻譯。但專有名詞差異不太大,兩岸有試著追求一致的專有名詞譯法的趨勢。一些比較早就傳入華語界的概念,專有名詞的翻譯通常問題不大(比方什麼工具理性、有機連帶、模式變項…之類的,我自己覺得還蠻OK的)。

至於社會學著作的譯本……對岸的翻譯多,很多很多(光動用國本而來的資本論三大本跟數本馬恩全集,就已經世界無敵了)。而且好便宜,基本上我很愛。台灣學者……委婉的說,可能太忙了吧,所以翻譯很少很少很少很少。翻譯品質……台灣教授一定會說,對岸翻譯品質惡名昭彰,台灣也素質參差不齊。但我的想法是,如果自己沒有對國外著作做出一定程度的翻譯引薦的貢獻,這種批評聽聽就好。我自己覺得對岸翻譯基本上品質都很不錯,台灣翻譯則是因為數量太少,不與置評。

不過就德文文獻的翻譯,像顧忠華、周桂田、魯貴顯等教授,不管是校對或是翻譯,都很盡力了,但人少,所以只能就教授本人的研究興趣而翻譯,「該翻譯以引薦進國內」的著作還是很有限。

而且大概也是因為人少,所以台灣的德文文獻翻譯反而專有名詞譯法會比較容易就教授本身的主觀詮釋翻,不見得好懂或「正常」。比方魯貴顯教授將Temporalisierung翻譯成「速度化」,對我這學術興趣便是研究社會速度的人來說,就會覺得……嗯………嗯………不知道怎麼說,反正就是會有所「覺得」就是了。

不過這兩年新回去不少留德學者(比方施世駿、胡正光等我不認識的學者),應該過完發酵期,會有很多不一樣的新氣象。







我現在不在耶拿。我之前(其實也就是今年春天啦……我是留德新鮮人∼)在耶拿只讀了兩個月的Magister(也是最後一屆Magister……之後就沒有了,變成英美學制……有點感傷),而也由於是Magister,就是從大一讀起,所以沒啥學歷承認的問題。我現在讀博的地方也沒啥問題,不過因為不是本科系的關係要補拿幾個Schein。不過就我的感覺,耶拿應該也不會有太大問題,教授說好就好。詳細的部分我之後較穩定後會分享一下,包括怎麼找指導教授、註冊之類的個人經驗。

yzk您勒?你應該比我資深,也盼你不吝分享。

你有想翻譯什麼書嗎?畢竟很多德國文獻,台灣不知道,是件很可惜的事。盼你有所貢獻

[ 本文最後由 cehepar 於 2007-12-12 17:59 編輯 ]

評分

參與人數 2現金 +10 短評 +1 收起 理由
renemcc + 1 我們說的是不同的事!
yzk + 10 先給分,等下再回!

查看全部評分

 樓主| 發表於 2007-12-13 17:03:10 | 顯示全部樓層
我沒有想翻譯的書(我比較想自己寫哪!)。我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只是想知道同學們在還沒有能力閱讀原文著作的時候,先讀翻譯本,之後再看原文,會不會有理解上的困難,和前後認知的差異。

一個專有名詞不僅是名相而已,它背後常有許多義涵,而這些義涵常隨著時空以及學者的理解而改變。社會學原本就是個在現代西方誕生的科學,有許多時空等背景,光是討論一個社會學專有名詞的演化,就可以出一本書了。問題就在於每個社會並不一樣啊!光是從翻譯常找不到完全對等的名詞就看得出這點,因為語言是社會結構的投射。

如果出現前後認知的差異,不知道大家會不會去思考這個差異?是純粹把它當成理解上的問題,還是把它視為社會背景不同,所產生的義涵落差?國內的社會學者會不會把它提出來討論呢?西方許多人文科學之所以越來越發達,越精細,常始於「字詞辨正」。我們能不能建立屬於自己的社會學,而不只是追隨西方的思惟模式,也許這會是關鍵所在。

但專有名詞差異不太大,兩岸有試著追求一致的專有名詞譯法的趨勢


專有名詞差異不大,不見得是兩岸追求一致的趨勢,也就是說,不一定是兩岸學者交流討論的結果,而是有可能也和台灣出版業界的作業方式有關。這部份可能不是那麼切題,但是以我個人所知,可以大概說一下。台灣許多譯本都是從對岸購買譯本版權(初稿或編訂稿都有),然後再經過台灣編輯校稿出版。台灣編輯的專業素養,嗯…不是非常高,加上有許多名詞在台灣並沒有特定的譯法,就會直接沿用原本的翻譯名詞。所以讀者在讀的時候,就會覺得差異不大。
發表於 2007-12-14 00:31:59 | 顯示全部樓層
同學們在還沒有能力閱讀原文著作的時候,先讀翻譯本,之後再看原文,會不會有理解上的困難,和前後認知的差異。


就專有名詞而言,一般都會附上原文,我倒是覺得對於理解上幫助頗大。當然每個人經驗與看法不同,或是有時候,講白一點,慧根也不同。如果這點疑問是與之後的可能的任教的教學構想有關,那更是要看任教處的氛圍與環境,也就是個人的教學經驗的累積。咱們以後回台灣交到的小鬼跟現在正在嗷嗷待哺的小鬼學習情境不見得會一樣。因此,這個問題可能還得親身經驗才會知道。

光是從翻譯常找不到完全對等的名詞就看得出這點,因為語言是社會結構的投射


如果只是閒聊,這句話不在討論範圍內。但如果突然認真魔人上身,這樣輕率的聲稱可是很有可能被皺眉頭的………因為也有一大堆學者會認為社會結構才是語言的投射。哈!

如果出現前後認知的差異,不知道大家會不會去思考這個差異?是純粹把它當成理解上的問題,還是把它視為社會背景不同,所產生的義涵落差?國內的社會學者會不會把它提出來討論呢?西方許多人文科學之所以越來越發達,越精細,常始於「字詞辨正」。我們能不能建立屬於自己的社會學,而不只是追隨西方的思惟模式,也許這會是關鍵所在。


國內對此的討論不在少數。有幾年的社會學年會或各大大小小研討會都會有類似的討論場次,當然我也看過像一些課程和散落四處的發表文章(比方什麼譯序啦、專書導讀啦之類的)當中會討論到這個問題。有的是就翻譯準確度或是譯詞適當度做討論(比方Rationalität究竟要翻成「合理性」還是「理性」),也有完全從知識社會學的角度作探討(從知識社會學的探討我覺得是相對比較嚴謹、正式的討論)。

至於字詞辨正云云,有時後情況不一定會比誤讀(或有人會喜歡說這是「悟讀」)來得多。或是,究竟是「辨正」還是「詮釋」,往往不見得不是討論的起點。我對這點持保留態度。

至於建立屬於自己的社會學,這是大哉問,我不覺得字詞辨正會有太大幫助。「自己的社會學」這可以從台灣學術氛圍來談,或是學術環境,或是學者養成過程,個人心理因素,或是學術的全球化(或是帝國化),甚至就「社會學的本體論」來談也是一種方向;但我認為譯詞的辨正並沒有層次高到可以足以討論「建立屬於自己的社會學」。不過也許yzk有一套Gedankengang,我在不明就裡的情況下不打算反駁。

專有名詞差異不大,不見得是兩岸追求一致的趨勢,也就是說,不一定是兩岸學者交流討論的結果,而是有可能也和台灣出版業界的作業方式有關。這部份可能不是那麼切題,但是以我個人所知,可以大概說一下。台灣許多譯本都是從對岸購買譯本版權(初稿或編訂稿都有),然後再經過台灣編輯校稿出版。台灣編輯的專業素養,嗯…不是非常高,加上有許多名詞在台灣並沒有特定的譯法,就會直接沿用原本的翻譯名詞。所以讀者在讀的時候,就會覺得差異不大。


我同意。這的確是可能的因素之一。

但我也很常看到對岸譯著在譯序或譯者後記(對岸很愛搞這一套……反觀我國,像我很喜歡的翻譯魔人王志弘老師,就從來不會來什麼譯者後記之類的…其他研究生譯的就頂多是來個自首無罪,比較沒有譯者後記這種東西,有點可惜。因為我很愛看這個部分 )提到台灣的譯法比起對岸的譯法來得貼切,而採用台灣的譯法(我忘了在哪看到的……一時間提不出實際例子……。不過當然也有固執己見、硬要把「溝通」用自己很對岸式的原因譯成對岸特有的「交往」,這樣的例子存在啦…)。

譯法合流的原因看來不是只有一種。但我還是覺得,有閒有能力的話,自己翻是最好的啦…(但目前不是我

評分

參與人數 1現金 +1 短評 +1 收起 理由
lumix + 1 + 1 開始有活力耶~真棒~

查看全部評分

 樓主| 發表於 2007-12-14 04:26:35 | 顯示全部樓層
原文由 cehepar 於 14/12/07 00:31 發表
一大堆學者會認為社會結構才是語言的投射


可以舉出幾個例子嗎?謝謝!這方面的論點我還蠻少看到的。

至於建立屬於自己的社會學,這是大哉問,我不覺得字詞辨正會有太大幫助。


從西方社會學形成的歷史來看,「字詞辨正」是有幫助的。有許多社會學名詞起初都是其他政治或經濟論述的專有名詞。早期的「社會學家」不斷去反思這些名詞,根據觀察到的社會現象,逐漸賦予它們新的義涵,社會學才得以形成。

從知識社會學的探討我覺得是相對比較嚴謹、正式的討論

我相信。這也是為什麼我會有這種想法。

至於字詞辨正云云,有時後情況不一定會比誤讀(或有人會喜歡說這是「悟讀」)來得多。或是,究竟是「辨正」還是「詮釋」,往往不見得不是討論的起點。我對這點持保留態度。


是不是寫錯了?你的意思是「往往不見得是討論的起點」嗎?你這段的意思我不太懂。我寫「辨正」其實並不好,太簡化了。「辨正」可能排除「詮釋」嗎?我不認為。

(今天有點累,先停筆)
發表於 2007-12-14 12:51:21 | 顯示全部樓層
可以舉出幾個例子嗎?謝謝!這方面的論點我還蠻少看到的。


這種論點法國比較流行,比方Claude Lévi-Strauss,Jacques Lacan ,Roland Barthes,乃至鼎鼎大名的Foucault(特別是他早期,像《詞與物》等著作)或是Baudrillard關於符號交換的論述等等,都認為語言優先於社會結構,社會結構需從語言來瞭解,極端一點的甚至認為語言決定社會結構的構成。這種觀點我覺得很唯心,並不是太有道理;但若從這種觀點來看,他們說不定才會認為「語言是社會結構的投射」沒有太大道理,因為人們首先學得語言之後才能進入一個有結構秩序的世界,進而開始社會生活,而不是相反。

從西方社會學形成的歷史來看,「字詞辨正」是有幫助的。有許多社會學名詞起初都是其他政治或經濟論述的專有名詞。早期的「社會學家」不斷去反思這些名詞,根據觀察到的社會現象,逐漸賦予它們新的義涵,社會學才得以形成。


同意。

是不是寫錯了?你的意思是「往往不見得是討論的起點」嗎?你這段的意思我不太懂。我寫「辨正」其實並不好,太簡化了。「辨正」可能排除「詮釋」嗎?我不認為。


我是說「往往不見得不是討論的起點」。我自首,我有點為了避免遭受批評而故意轉了很多彎來用字以緩衝聲稱,但……應該無可厚非吧?

至於「辨正」能不能排除「詮釋」這不是問題,因為一定不能 。但詮釋的底線在哪,才不致淪為像Derrida那樣我個人認為是幾近任意扭曲的作法,而能夠成為「在尊重原字詞的條件下延續該字詞的生命」,這我才覺得是問題。不妨說,在一端稱做「辨正」與一端稱做「胡說八道」這條叫做「詮釋」的光譜上,在什麼樣的作法上可以偏向哪一端,比較接近我的原意。不過這是很可怕的問題,而基本上與社會學無關,也與此討論串無關,也根本不是我的專長,所以我先停在這。

[ 本文最後由 cehepar 於 2007-12-14 20:24 編輯 ]
 樓主| 發表於 2007-12-14 13:11:58 | 顯示全部樓層
原來你指的是這幾個…這方面的討論很多,在目前社會學上卻比較少被拿來討論,在人類學上比較多…可能區分為Ursprache和發展完成的語言體系來討論,會稍微有點收穫。不過這就偏離原主題,打住。
發表於 2007-12-14 13:23:03 | 顯示全部樓層
原文由 cehepar 於 2007-12-14 12:51 發表


這種論點法國比較流行,比方Claude Lévi-Strauss,Jacques Lacan ,Roland Barthes,乃至鼎鼎大名的Foucault(特別是他早期,像《詞與物》等著作)或是Baudrillard關於符號交換的論述等等,都認為語言 ...


可以請你簡單說明一下你對上述幾位大師如何理解「語言結構先於社會結構」此一論題嗎?我好進一步回應你的理解。其次,這裡的「社會結構」的意思,是不是一般意涵,不是特指結構主義或是後結構主義脈絡下的意涵呢?我只是想先確認一下,我有沒有可能理解錯誤你的論述。又,你確定是說「語言結構」不是「語言」喔!這我在回應你之前想先確定的。

至於「辨正」能不能排除「詮釋」這不是問題,因為一定不能 。但詮釋的底線在哪,才不致淪為像Derrida那樣幾近任意扭曲的作法,而能夠成為「在尊重原字詞的條件下延續該字詞的生命」,這我才覺得是問題。這是很可怕的問題,光Habermas、Ricoeur、Gadamer之間或隱或顯的對於此問題的對話與研究,就可以讓人研究到有被過肩摔的感覺。這基本上與社會學無關,也與此討論串無關,也根本不是我的專長,所以我先停在這。


確實。從以上文字可以讀出,你對這些哲學詮釋學,解構主義或批判詮釋學等課題確實不熟。建議你論述時,可以去除掉這些旁枝,以免偏離主題,對你的論述也沒有太大幫助。不過,「辨正不能排除詮釋這一層面是正確的說法」。

[ 本文最後由 renemcc 於 2007-12-14 13:33 編輯 ]
發表於 2007-12-14 13:25:12 | 顯示全部樓層
原文由 yzk 於 2007-12-14 13:11 發表
原來你指的是這幾個…這方面的討論很多,在目前社會學上卻比較少被拿來討論,在人類學上比較多…可能區分為Ursprache和發展完成的語言體系來討論,會稍微有點收穫。不過這就偏離原主題,打住。


會不會太可惜啦!從這個點切入,跟後來的翻譯問題,息息相關,就此打住嗎?真正精彩的才要開始說。我以為可以看到精彩對話!
發表於 2007-12-14 16:47:37 | 顯示全部樓層
可以請你簡單說明一下你對上述幾位大師如何理解「語言結構先於社會結構」此一論題嗎?我好進一步回應你的理解。其次,這裡的「社會結構」的意思,是不是一般意涵,不是特指結構主義或是後結構主義脈絡下的意涵呢?我只是想先確認一下,我有沒有可能理解錯誤你的論述。又,你確定是說「語言結構」不是「語言」喔!這我在回應你之前想先確定的。


第一,我手抽筋,所以是「語言」不是「語言結構」(或是我想說的不是語言結構),已改正,感謝歡迎指教。

第二,我對於這些學者的觀點的稍稍描述,已敘述為:
語言優先於社會結構,社會結構需從語言來瞭解,極端一點的甚至認為語言決定社會結構的構成。這種觀點我覺得很唯心,並不是太有道理;但若從這種觀點來看,他們說不定才會認為「語言是社會結構的投射」沒有太大道理,因為人們首先學得語言之後才能進入一個有結構秩序的世界,進而開始社會生活,而不是相反。

但要強調的是,這僅僅是我用我的說法在這樣的認識論基礎上作個Zusammenfassung,因為這些被統稱叫「後結構」或「結構」主義等學者所提出的東西不見得是一致的。當然我想這裡沒有必要一個一個交代我對其理論的詮釋與應用。

第三,我自首,我當時打下「社會結構」這四個字的時候手在發抖,因為我覺得這個詞不好;甚至我原本是使用「社會秩序」這個也不太好用的詞彙,但為了呼應討論題旨而就姑且使用「社會結構」一詞。至於「社會結構」一詞我用的是哪種脈絡的用法……我的回覆是,最初yzk使用的我想是R所謂的「一般意涵」,亦即某些或某種既定或是內向凝聚和維持的大於個體(亦即一隻一隻的人)的社會條件或情境;不過我是用上(後)結構主義的用法來擴充並回覆「語言是社會結構的投射」此一聲稱,因為我並不是太同意(但也並沒有完全想反駁的意思啦…)這樣的武斷聲稱。

確實。從以上文字可以讀出,你對這些哲學詮釋學,解構主義或批判詮釋學等課題確實不熟。建議你論述時,可以去除掉這些旁枝,以免偏離主題,對你的論述也沒有太大幫助。不過,「辨正不能排除詮釋這一層面是正確的說法」。


感謝指教。

[ 本文最後由 cehepar 於 2007-12-14 20:22 編輯 ]

評分

參與人數 1現金 +10 短評 +3 收起 理由
renemcc + 10 + 3 但未必贊同你的理解與詮釋!

查看全部評分

德國台灣同學會論壇

GMT+1, 2024-4-16 07: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