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台灣同學會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7300|回復: 45

論形式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7-2-24 23:41: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形式是甚麼?為什麼我要講形式?

說真的,我就是最討厭講形式的人,每次跟朋友走在路上,朋友看到一個特別的建築物,就問我,這是甚麼形式。不知道這是不是台灣傳統教育的影響,就是想急著找答案,然後只是為了因為得到答案滿足,但不去思考這個答案的形成為何。

我回答時,大部分也只能說個大概,或是直接說,我不知道,因為我沒有證據。之後我當然會得到朋友的一陣奚落,「ㄟ,阿你不是學這個的??」這時我就要更慎重地說,就是因為我是學這個的,我才更不能亂講,看建築物,不是只看外形就好了,我還要知道他是否有破壞時間與修護時間,在那個時期修的(不同時期修護的思考也不一樣),內部也得看一遍,我才能說出大概可能的時間點。

大家都知道,現代的科技,新的也可以弄得好像舊的,羅馬時期建築改成(外觀)巴洛克形式,如果我看看就說是巴洛克,我才會覺得我非常地不專業,膚淺地用外殼認定形式,這就像我看到穿名牌的人就說他是有錢人一樣的獨斷,這不是我的專業訓練。

我認為,看建築物就像在看人一樣,人看多了,可以將人大致歸類,歸類的指標是甚麼?可能是星座,血型,可能是社會學,可能是心理學...,形式也一樣,許多看過不同地區藝術或是建築物的人,將建築,利用時間,營造方式,地域環境,裝飾形式...許多指標大致歸類,並用帶狀歷史來呈獻。之後的學者將之歸類,拉出時間點企圖找出建築,或藝術轉變的脈絡,並解釋人類的轉變或文明的可能性,脈絡變成了解釋的工具,解釋轉變的現象,人們可以用很多工具解釋現象,例如解釋文明是甚麼,進步怎麼定義。既成工具,就有優缺點,可以成為正面的人類未來進步指標,當然也可以變成極權者的說詞,他們利用這種工具來合理解釋他本來就有的目的(或甚至他本來就覺得應該就是這樣),例如他用歷史文明脈絡解釋他的民族多麼地優秀,甚麼民族最差勁,然後要大家解救這些差勁,沒有進步文明的民族等等。(這種事會一再地發生,但這不是我現在要講的重點)

形式成為帶狀歷史的指標之一,我們可以從這個指標推測這個地區的發跡,比其他地方早或是晚,當我們說到文藝復興,我們頭腦裡馬上就知道,中古世紀後期,巴洛克前期,發生在義大利一帶的藝術形式與人文思考,約十四到十六世紀,請注意,我大約的時候,表示我也只能抓出可能的時間點,不可能是二十世紀也不可能是十二,十三世紀,時間對我們來說,是相對而不是絕對的,不能將人的個性一刀兩斷(獅子座一定就是甚麼個性),時間也不可能一刀兩斷(今天中古明天文藝復興),形式當然也就不可能絕對(一堆尖塔就是歌德式...)。

所以紀念物修護人士對於紀念物的修護時間點,需要一直討論,而且要跟不同領域的討論,作為歷史的指標,是不能做出與史實違背的行為。這是紀念物保存人士的專業堅持,也是紀念物保存人士跟一般修房子的師父差異在這裡,史實的責任。

形式,作為帶狀歷史的參考點,一種歷史指標,他可以引路,但也可能帶錯路,十八世紀考古潮,各國找尋自我正統,歷史中找出民族優越感與獨特性思考下,德意志帝國也想在藝術史的指標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十九世紀他們(自己)以歌德式建築表現日耳曼民族的藝術精神,他們也努力地修了一堆可能是歌德式時期的教堂,一樣歌德(形)式,所認定的同時期建築,修地都長得一模一樣,科隆大教堂就是當時期修的,所以不要以為科隆大教堂是甚麼很老的建築物,他長那麼高是十九世紀加蓋的,那個時候也已經不是歌德式建築時期,以藝術形式的發展來說,布拉格山上皇宮旁邊的教堂也是歌德式,長得跟科隆大教堂一模一樣,是的,不要懷疑,那是同一時期同一批人在為了同一形式修護而修的結果。後來建築物像是穿制服一樣地被修護,他們像是被打了一巴掌般,開始檢討形式修護的適切與否。

所以,形式的指認,可能變成歷史指標的錯誤,形式的修護,容易變成建築物穿制服。

個人挺欣賞Trierer Dom,一個從羅馬時期便構築的建築,經歷了中古,巴洛克時期,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穿插其中,但你不會因為他的穿插而對於他建築的時空有所困惑,他不只將之處理地紋理很清楚,還讓不同時期的特色彼此表現地不突兀且和諧。在這裡,沒有一個歷史點被抹滅,到現在還是可以看到他羅馬時期的痕跡,可以從這裡讀出他的草創與現代時期建築的變化。他是一個很好的紀念物修護典範,至少用現在的紀念物修護思潮來看。

觀建築,對我來說,形式是最容易被欺騙的一部份。如果看人,只是用他穿甚麼衣服來判斷的話,我想就失去了瞭解一個人的內涵的機會;建築亦如是,如果只看他的形式,就容易錯過其歷史指標意義。

我沒有甚麼學理基礎,水準不高,請多海涵,並接受指教。

[ 本帖最後由 primay 於 2007-2-26 11:08 編輯 ]

評分

參與人數 7參與度 +35 現金 +10 收起 理由
xbio + 10 好棒喔~加分鼓勵!!!
Sprache + 5 帶引知性討論!
tiongti + 2 Seht gut
immanuel + 5 差點忘了加分~
wang.hurh + 10 提升大家的水準,加分!
foton + 10 原創內容
perlemei + 3 原創內容

查看全部評分

發表於 2007-2-25 00:07:55 | 顯示全部樓層
********************

[ 本文最後由 immanuel 於 2007-8-25 21:01 編輯 ]
發表於 2007-2-25 00:13:00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immanuel 於 2007-2-25 00:07 發表

你這裡的形式,換成風格會不會比較適當??

可能得先問一下,
primay君在此用「形式」一詞要表達的是 Form 還是 Stil ?
 樓主| 發表於 2007-2-25 00:13:01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immanuel 於 2007-2-25 00:07 發表


你這裡的形式,換成風格會不會比較適當??


Stil
如果要我用德文說的話,會用這個字

至於,為什麼用形式二字,就好像說歌德式或說文藝復興式地概括
式->形式

不過我想我們可以再討論,我要去睡了,我是個過十二點就停電的人....
發表於 2007-2-25 00:15:10 | 顯示全部樓層
Stil 在概念上也是一種 Form,
不過 Form一詞比較常用在抽象性比較高的範疇上。
發表於 2007-2-25 00:23:15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immanuel 於 2007-2-25 00:07 發表


你這裡的形式,換成風格(或語彙)會不會比較適當??


兩者感覺有些差異

就好比談 文章風格 與 文章形式

可能就差很多了

不過建築風格應該跟歷史背景有關

建築形式應該比較純粹是結構上的或材料上的不同 (當然跟歷史背景也有關)

不過我的直覺會認為

建築形式可能就是 磚造 石造房子 跟木造房子等材料的不同

或是 廟宇 住家 辦公 等等功能的不同

建築風格可能就是 古典 巴洛克 等等...

我贊成換成風格比較恰當

不過還是請娘娘解說一下吧
發表於 2007-2-25 00:35:13 | 顯示全部樓層
********************

[ 本文最後由 immanuel 於 2007-8-25 21:01 編輯 ]
發表於 2007-2-25 00:47:24 | 顯示全部樓層
個人對所謂的建築形式的看法(所謂巴洛克,歌德式等等)
這應該是說,以“藝術史“的角度去看建築,
為了把這些不同的建築語言以及相近的樣式做統整以方便歷史記錄,
所以才有了這些所謂的xx式,xx時期,
並非是因為大家看事情的角度,只看表面而已。
我想,這應該是從藝術史的角度出發而來,這樣的分類法,亦非不可。

當然,P同學說得很對,若看建築只是從藝術史的觀點出發,
當然是以偏概全,但是,建築,畢竟是一樣較小眾的學科,
我的意思是說,大眾可以學習著去欣賞建築,這是我們學建築的人所樂見的,
建築師也有責任教育業主,但是,真正要“做“建築的人,畢竟是小眾。
這就好像,畫家畫出畫,然後有評論家去說(從史學,從哲學,文學,心理學各方面的角度去看),
再來就是芸芸大眾開始學習如何去欣賞一幅畫,美學,用色那些是需要時間培養的,而史學以及畫派,
就是相對容易切的一個角度和觀點。
建築一樣是相同情形,沒有經過建築專業訓練的人,除非他學習的是結構或是土木,
否則不會一開始就以“結構“的角度去切入,去看建築,殊不知,所謂的xx樣式,其實起源都來自結構所需而發展出來的。

當然建築不只是形式,學習以別的角度去思考,也是相當重要的一點,
對於入門者先以藝術史角度切入時,我倒是抱持著樂觀的態度,
我相信大眾是可以被教育的,畢竟建築是一門與人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

[ 本帖最後由 perlemei 於 2007-2-25 01:13 編輯 ]

評分

參與人數 4參與度 +19 收起 理由
Sprache + 5 原創內容
primay + 2 感謝回應!
immanuel + 2 原創內容
foton + 10 原創內容

查看全部評分

 樓主| 發表於 2007-2-26 11:47:16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immanuel 於 2007-2-25 00:35 發表
對啊,我們哲學家一看到形式這個字眼,不是立刻立正敬禮,就是扭頭吐口水...
使用這個字眼一定要很小心啊~


剛剛拿回被老師改過的,我上週寫的藝術與體積的關係短篇德文
現在再回來看這文章
加上看到幾位朋友所提出來的問題
說真的有一種很慚愧的感覺
真的很慚愧

覺得自己還有很多東西沒表達完整,這文章對我來說像是草稿,文筆也還不通順,就馬上拿出來現,很慚愧
再來是,我那個藝術與體積的短文,是要解釋藝術的(Objekt)與私有化的關係,目的是解釋建築的(較)公共化
但這個文章挺難表達的,老師建議我文字比需再多精鍊,所以,又慚愧了一次(對了,老師說privatisieren是用在商業領域,相對於Kommunismus...)
接下來是朋友的提問,有些其實我也沒注意到也沒想過,所以覺得自己思路還不夠縝密,再慚愧一次

當然最要感謝的是朋友的一些題問,這些是在我的領域,我很難得得到這樣的回饋
這也是我願意在這裡寫一些比較屬於我專業的"草稿",因為在這裡大部分都是有一些知識底子的朋友
在這裡跟大家討論時,其實相當愉快

題外話,我們所認知的藝術,跟德國人所界定的Kunst是有距離的,經過被老師折磨一番,我真的覺得...德文是個很適合寫論文的語文,因為他的定義與邏輯非常清楚,我覺得用德文寫論文是一個很重要的思考訓練...

對不起,廢話一堆,因為感受太多

稍微回應一下朋友的問題

以前在學校學習時,我們習慣用"形式"這個字,風格,對我們(至少對我來說)這字很少用...也很陌生....
風格對我來說是比形式還有內涵的東西,因為看起來好像建築物已經把他的特色完整體表達出來
但形式,感覺就是很膚淺的,元素亂搭,或以為用這個元素就是這個形式等
舉個例子,請看這個網頁
裡面說

把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畫成平面圖,其共同特點是正方形、圓形和十字形;而巴洛克建築的典型特徵是橢圓形、橄欖形以及從複雜的幾何圖形中變化而來的更為複雜的圖形。


這有點像中國好像有個古諺,意思是,當規則訂出來了,就開始有標準,最後反而更真正的東西相去甚遠

所以很多裝飾的,橢圓形的平面,複雜幾何形就是巴洛克?如果這樣就是巴洛克式,西方建築史也太膚淺了吧....
這就是我不喜歡看到的,很多人拿這種東西(規則)來看建築藝術風格,而形式背後的歷史與文化意涵是甚麼?不知道

我想我可能還沒清楚釐清我要講的形式,可能是Stil,或Form或Order....叫做Order的話,一個風格"可能"有的元素,被某些藝術史學家分門歸類後成為Order....我想我應該是搞混了,我應該再釐清。

再來一個,我不知道我這樣說是不是算推卸責任,建築系在台灣一直是放在工學院中,人文的思考,或是字彙的精確使用,在我們的訓練中,我認為是挺缺乏的,所以,我想我寫這文章的時候,所認定的"形式",可能我已經把Order,Stil...都搞混了...這也是我需要再加強的部分更清楚與精確的表達

[ 本帖最後由 primay 於 2007-2-26 12:31 編輯 ]

評分

參與人數 3參與度 +15 收起 理由
Sprache + 5 原創內容
immanuel + 5 原創內容
perlemei + 5 原創內容

查看全部評分

發表於 2007-2-26 12:42:57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perlemei 於 2007-2-25 00:47 發表
個人對所謂的建築形式的看法(所謂巴洛克,歌德式等等)
這應該是說,以“藝術史“的角度去看建築,
為了把這些不同的建築語言以及相近的樣式做統整以方便歷史記錄,
所以才有了這些所謂的xx式,xx時期,
並 ...


所謂的XX式或XX時期,雖然是藝術史家創造出來的語彙;但是藝術史家在觀看某棟建築物時,會非常謹慎地使用這些字眼,不會貿然地去說,某棟建築物是屬於某某時期的風格,或者歸納出一些很簡單又琅琅上口的背誦方式,來告訴人們說:什麼風格的建築物會有哪些特徵。因為確實有許多歷史建築,經常是風格雜混的;好比說我們經常可以發現許多教堂已經不是單純的羅馬式或歌德式,而是在教堂不斷整修或擴建的過程中,揉雜了兩者。我個人是覺得,會很武斷地去說什麼建築物是什麼風格的,多半是導遊,或是像我這種白目的門外漢()。

另外,我有個問題想請教perlemei同學。在最近你兩篇談論到建築的po文中,都看到你不斷地重申,大眾是必須或可以被教育的。但是都沒有看到你有過細部的解釋,不知你可否對你這個主張或信念以建築為例來幫大家說明一下?先謝囉!

評分

參與人數 2參與度 +8 收起 理由
Sprache + 5 原創內容
perlemei + 3 感謝分享!

查看全部評分

發表於 2007-2-26 12:53:18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primay 於 2007-2-26 11:47 發表

我真的覺得...德文是個很適合寫論文的語文,因為他的定義與邏輯非常清楚,我覺得用德文寫論文是一個很重要的思考訓練... ...

我也岔題一下。

個人認為其實並不是德文適合寫論文,而中文不適合。
而是因為大家平常不去注意分辨中文語義,隨便含混使用語詞,
以為自己這樣表達就已經夠說清楚了,
所以才會在碰到德文時、碰到德國人那麼強烈區分某些語詞概念時,
突然發現德文可以說得更清楚。

任何語言都有可能發展出適合說清楚的表達方式,
問題只在於該語言的使用者們願不願意這麼去作罷了。
目前華語界的問題是很多人不願意這麼做,
他們只要看到有人想精確定義語義,
就抱怨別人是在無謂地咬文嚼字、玩弄文字遊戲,
但是反倒少見其會去抱怨德國人這種精確表達的意圖是在玩弄文字遊戲。

很多文化成就的發展就是建立在用語的精確上。
人文學科的用語也是會要求一定程度的精確性,
能夠抓到語言細膩區分的人才有機會繼續深入掌握人文學科。

岔題完畢。

評分

參與人數 5參與度 +23 收起 理由
xbio + 5 我很贊同,精湛的分析...
primay + 2 開始再學習!
immanuel + 5 我很贊同
chengyang + 5 我很贊同
gustavko + 6 我很贊同

查看全部評分

發表於 2007-2-26 21:46:31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gustavko 於 2007-2-26 12:42 發表


所謂的XX式或XX時期,雖然是藝術史家創造出來的語彙;但是藝術史家在⑵偷T實有許多歷史建築,經常是風格雜混的;好比說我們經常可以發現許多教堂已經不是單純的羅馬式或歌德式,而是在教堂不斷整修或擴建的 ...


你的意思是說,針對“為何大眾是可以或必須被教育的“這一部份做解釋或是提出證明嗎?
這樣範圍真的滿廣大的,再者,為何我沒有多加解釋,是因為,我不知道在這個版上說這麼多專業的事情,
是不是大家有興趣知道的...怕說太多,大家會覺得很無意義,當然很高興知道有人有興趣了解。

我簡單的說一下好了,為何我會覺得,大眾是“必須“被教育的,最基本的一個原因是..建築和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我認為建築是在所有人生活周遭的,是提供給所有人的,但是,建築人和大眾之間對美感的認知差距似乎很大,
又,建築人的美感是否代表絕對權威?這些都讓我感觸頗深,我自己也都還在摸索的階段,
也尚未找到一個平衡點,但是我深深認為,建築人不可以關起門閉門造車......
這樣說也許還是不夠明確,我想在這麼多哲學家,思想家的面前,語文的措詞是必須相當之精準的。
不過我也來野人獻曝一篇我在自己部落格上的一篇學習心得,雖然是比較粗淺的想法,但大家看了也許會有更多不同的感想。

<建築方塊>孤立的建築人。


“快放寒假了,我們去北萊茵邦看看安藤忠雄的建築吧!“
日本人同學夏子如是說道。
“身為一個日本人,對於貴國世界級建築大師的看法如何?“
很想聽聽夏子對安藤的看法,得到的答案卻出乎意料之外。
“嗯...他的建築,是以前的我看不懂的建築,現在可以看得懂一點點。“
正確的說法是:沒有學習過建築的人,看不懂的建築。

我對安藤的建築一直都有特殊的感覺。
他建築於我,屬於高完程度,高施工品質的基礎上,特別冷咧的空間中,
光與影間特殊的詮釋,不可思議的寧靜與莊嚴。
這樣的註腳就像是一個跟著大畫家後頭報導畫展的小報記者,
在截稿前放肆誑語寫下自己膚淺的評語。
對於大師,我們總是小心翼翼的選擇著措詞,
偶而小小的貶抑,來顯示自己的深度,
實則暗地裡褒揚,以免自己的觀點偏離主流太遠。

當夏子毫不掩飾的表示她對大師建築的看法時,
我的心跳為自己不夠誠實而劇烈的加快。

“一般人不能懂的建築“對建築師是個問號,甚至有可能是個致命傷。
雖然說建築是門相當專業的學科,也是相對小眾的學科,
所謂“特定人士“才能“做“的建築,然而提供的對象卻是普羅大眾。
我們住在房子裡,走在街上,進入車站,去上學,辦公,去博物館,圖書館,
沒有一個人不是無時無刻在跟建築“發生關係“。
撇開建築界的“建築物“與“建築“之爭,
所有的這些建築或建築物也好,
都是由建築師們蓋出來的(不論是幾流的建築師),
他們就這樣轟然冒出地表,然後天天和人群發生關係。

一個“一般人“不懂的建築,到底是褒或貶抑?
透過建築專業的學習,我懂得材料,懂得工程,懂得一棟建築的產生,
不單單是大眾心中對美的期望,尚得堅固“結構與使用“,
以及“建築師自身心中的美學“。光是對美的定義,
在大眾的認知與建築人的認知之間,恐怕就已經出現很大的差距。

夏子和同學克里斯到新落成的DA市裡德國電信瓣公大樓去參觀拍照時,
在那四四方方的剛筋水泥大樓前,克里斯忍不住抱怨的說:
"怎麼有人能把房子蓋的那麼無聊?"
我看安藤的清水混泥土,透過我專業學習後得知,
這樣克服許多施工與限制後得出的高完成度作品,
足以讓我們佩服並尊稱大師。
但是當你帶父母去參觀他時,必須費盡唇舌告訴他們一個消息:
"這是個很了不起的建築喔!"
父母--代表所謂“一般人“,從我--代表所謂“專業人“口中得知:
"這是一位很有名的建築師的作品"--“專業人都說很好“--“所以這是一棟好建築“。

雖然說大眾的美感必須被培養與教育,
但建築師的美感是否是權威而絕對的呢?
在我們歷經包浩斯洗禮後,把所有的房屋削掉斜屋頂,
同樣大小的窗子,整齊劃一的複製在立面上後,
我們洋洋得意的宣告,建築的新時代來臨,
人們卻仍是偷偷地懷念著羅馬式圓頂,憧憬著擁有一棟紅色斜屋頂的半木造屋。
這就是建築人要的勝利嗎?

值得我們深刻思考。

[ 本帖最後由 perlemei 於 2007-2-26 21:53 編輯 ]

評分

參與人數 5參與度 +40 收起 理由
foton + 10 個人也喜歡安藤
Sprache + 5 原創內容
primay + 10 感謝分享!
gustavko + 10 感謝解答
immanuel + 5 推安藤忠雄對清水混凝土的癡戀~

查看全部評分

發表於 2007-2-26 22:18:45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gustavko 於 2007-2-26 12:42 發表


所謂的XX式或XX時期,雖然是藝術史家創造出來的語彙;但是藝術史家在&#9333;偷T實有許多歷史建築,經常是風格雜混的;好比說我們經常可以發現許多教堂已經不是單純的羅馬式或歌德式,而是在教堂不斷整修或擴建的 ...


現在問題還是回到何謂“形式“之爭,是"Stil"或是"Form"還是別的?

G同學說史學家的部份我同意,但未必不能只以單一名詞解釋古典建築中的某一部份。
舉例: 我上過一堂古典建築的課,一個小的口頭報告主題是: 關於古典建築中的"Gewoelbe"(建築拱頂或穹隆)
教授要求的是,當帶學生去實地走訪建築時,你就必須能分辨出,那是怎樣的一種“Gewoelbe“。
是星狀(Sterngewoelbe)的,是網狀(Netzgewoelbe)的,還是Tonnengewoelbe,Klostergewoelbe.........等等,
這其實大部分時候是沒有模糊的,因為這些Gewoelbe依被建造的原理,因承重的方式與力學結構上的不同,
而產生不同的形狀,其實是非常清楚的。
想舉個例,可是滿腦子德文字彙,中文又不知這樣解釋是否貼切...恩!!我也需要中文的再教育&#8764;

[ 本帖最後由 perlemei 於 2007-2-26 22:27 編輯 ]

評分

參與人數 3參與度 +15 收起 理由
Sprache + 8 幫gustavko加分
gustavko + 2 抱歉!最後兩分了
immanuel + 5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發表於 2007-2-27 01:01:47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perlemei 於 2007-2-26 21:46 發表


你的意思是說,針對“為何大眾是可以或必須被教育的“這一部份做解釋或是提出證明嗎?
這樣範圍真的滿廣大的,再者,為何我沒有多布陛A我不知道在這個版上說這麼多專業的事情,
是不是大家有興趣知道的.. ...


感謝perlemei同學初步的回答,可是我還有個問題想請教:到底什麼是建築?建築物跟建築的區別又在哪裡呢?從你所貼的blog文中,我覺得你對建築的理解比較像是"某棟建築物的營建",而建築裡頭所謂的大師的傑作則可能是指"克服許多施工與限制後得出的高完成度作品"或者"符合特定美學標準的建築物"。

在此我願意分享一下,前人對於建築的諸多定義:
1. 19世紀英國的J. Fergusson認為:建築就是工程加上裝飾。所以在這樣的理解或標準下,他就不把Joseph Paxton在London的Crystal Palace看做是建築,因為裝飾的數量不夠多。
2. 二十世紀初法國的建築師 Le Corbusier對建築的理解是:建築師,則經由形式的安排而獲致一種由精神上的純粹創作所獲得的秩序...吾人因而經驗到美。

但是如果我們反思一下這兩個定義方式,其實都有各自的盲點。以Fergusson的定義來說好了,其以裝飾為美,這在很大程度上依附在特定的審美論述之內;換做是另一種審美標準,這樣的定義方式,可能就必須要修正了。而Corbusier對建築的理解,其實很大程度上跟他自己的建築審美偏好(強調和諧的秩序)有很大的關連。有論者以為,Fergusson氏與Corbusier氏之建築定義的偏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只把建築理解做是空間中的產物(production in the space),而不是放在其作為一種空間建構(production of space)的脈絡下來理解。以致他們忽略了"美感經驗有其社會性的差異,而專業教育所鞏固的又與上層社會之品味有微妙的關連,往往使專業者困於偏狹的美學價值判斷"。

這樣講似乎很抽象,我想如果以之前大家熱烈討論的台灣建築師李祖原為例,可能會比較清楚。在60,70年代(甚至到80年代早期)的台灣,中國風的建築似乎才是正統,這在許多重大的公共建築中(比如國父紀念館)都可以看到這樣的端倪。在此我想可以分成兩個層面來談:1. 統治階級想把台北建設成一個具有濃厚中國味的城市(二戰後的台北其實是一個很具日本風的城市;這點可以從當代分析哲學家Quine在其回憶錄中所提到的,獲得證實。Quine在其回憶錄中並表示:意識到台北是一個具有濃厚日本風的城市並不是在台北這幾日中所得到的印象,而是在到了日本之後才發現的),而建築師要接大型的案例,很難不去投合特定階級的特殊喜好; 2. 同時透過濃厚中國意識的教育,試圖在台灣建立一種想像的中國國族主義,而建築師作為這樣教育體制下所培育出的菁英,其美學觀很難不受到影響。

舉這個例子是要說明:對於建築的理解,不應囿於只是服膺某種美學標準的建築物之建構,而更應該把建築看做"特定歷史與社會對空間意義的象徵性表現"。或許唯有如此,當建築不再只是一棟棟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begegenen)的建築物,而是作為整體空間的一環,建築與大眾的生命經驗才有可能發生真正的焦集。所以大眾所需要再教育的,並不是建築師的美學觀,畢竟對於建築美的認定在建築專業中都不盡相同了;也許對建築專業者以及大眾而言,該共同學習的是,對個別建築物之空間精神的領會及其在社會脈絡的意義。

Quelle:

夏鑄九,理論建築:朝向空間實踐的理論建構
王志弘、夏鑄九(編),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

----------------------------------------------------------------------------------------------------------------------------------------------------

以上胡言亂語完畢(感冒中,處於神智不清狀態)。我不是學建築的,對建築的認識也很貧乏,還望各方能人有以教我。

[ 本帖最後由 gustavko 於 2007-2-27 01:33 編輯 ]

評分

參與人數 2參與度 +15 收起 理由
Sprache + 5 原創內容
perlemei + 1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發表於 2007-2-27 10:41:01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gustavko 於 2007-2-27 01:01 發表


感謝perlemei同學初步的回答,可是我還有個問題想請教:到底什麼是建築?建築物跟建築的區別又在哪裡呢?從你所貼的blog文中,我覺得你對建築的理解比較像是"某棟建築物的營建",而建築裡頭所謂的 ...


感謝G同學的回答,這樣的深度讓身為建築人的我非常汗顏,
也覺得非常開心能在這樣的一個地方和各位來自不同領域的人一起切磋討論,
從中我真的學習到很多,也試著訓練自己去使用精準的中文字表達,
不過我不想隨便回答,讓我好好的思考一下再回答你囉!

這樣跟大家討論,我真的受益良多,每個不同專業的人看事情的著眼點都不同,非常有趣。
歡迎大家一起加入討論!
發表於 2007-2-27 23:08:09 | 顯示全部樓層
回應G同學所問我心中何謂“建築“與“建築物“。

這就要先回到產生“建築“與“建築物“之爭的時代背景。
Le Corbusier一本相當代表性的思想著作,是在1923年匯集他在雜誌上出版的文章所成的“邁向建築“。
他在自序的部份即說到:
"建築承擔的已經是住家的問題,已非宮殿,這是當代的徵兆。"
當時的建築仍停留在一個很詭異的階段,因為科技與工程技術不斷的進步,
建築的樣式卻仍停留在崇尚古典的階段。
以前的建築服務的對象多為王族,貴族與教會,
所以現在我們看到遺留下來的古典建築多是教會,宮殿,貴族居所。
然而時代變遷,歷經工業革命,科技發展,社會階級打破,民主歷程,
建築師漸漸不再只是服務特定對象,而是大眾。
許多的公共建築為大眾而建,更多的平民能有能力出錢建造自己的住屋。
當時新一代的建築師對舊有的裝飾陋習反感,他們反對過多不實的裝飾,反對建築的思想停滯不前,
因此有了“建築必須反應時代潮流“的想法。
他們願意開始嘗試新的科技,新的工法和材料,去摸索出屬於那時代的新建築。
但保守派的人士並不樂見,甚至提出這樣的建築不能稱的上是建築,充其量只不過是建築物罷了。
甚至新派的建築師之間也有不同的看法,彼此都對這定義加以闡述自己的看法。這是當時的“建築“與“建築物“之爭。
Le Corbusier在這本書中提到的觀點是:
"建築應該同時存在電話機與萬神殿之中"正如同很自然的存在住宅之中一樣。
住屋形成了街道,街道形成了城市,建築在整個城市之中。

這樣的想法基礎,就有了我自己的看法: 建築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作為一個要去“做“建築的人的角度切入,不能只是評斷何者為“建築“,何者為“建築物“,
所以才有了我的前面那篇學習心得,
並非特定的某些機能是“建築“,某些機能就是“建築物“,不能因這樣的分別就被隨意建造。
當然因為時代變遷,“建築“與“建築物“的標準不一定和以往相同,甚至可能在每個人心中都有差距。

我為什麼認為安藤的建築是"建築",在於我認為"建築是工程和藝術的結合"。
在滿足建築的基本營建需求之後,必須要追求更令人感動的效果。
建築不單要滿足人類的基本問題,包括機能,類型..等等,更要滿足人的情感。
安藤的建築不只是追求工程上的完美,更是追求人們(使用者)對空間的認同感,
所以我認為這樣對我來說,足以稱之為“建築“。

最後我想套句很多建築大師都喜歡的尼采的話(雖然我跟他超不熟)

“人必須組織其內心之混亂“

我今天就先組織到這裡,我個人的觀點還很淺,也是很主觀的,但希望有回答到G同學的問題,
請其他先進前輩們出來幫忙補充或指教吧!

[ 本帖最後由 perlemei 於 2007-2-27 23:18 編輯 ]

評分

參與人數 4參與度 +20 收起 理由
gustavko + 6 原創內容
immanuel + 5 原創內容
Sprache + 5 原創內容
primay + 4 感謝分享!

查看全部評分

發表於 2007-2-28 00:17:55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primay 於 2007-2-24 23:41 發表
形式是甚麼?為什麼我要講形式?

說真的,我就是最討厭講形式的人,每次跟朋友走在路上,朋友看到一個特別的建築物,就問我,這是甚麼形式。不知道這是不是台灣傳統教育的影響,就是想急著找答案,然後只是為 ...




恭喜本篇文章(#1)得到人人有哲學唸基金會獎勵金50元!!


[ 本帖最後由 sofie 於 2007-2-28 00:22 編輯 ]
發表於 2007-2-28 00:18:27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perlemei 於 2007-2-25 00:47 發表
個人對所謂的建築形式的看法(所謂巴洛克,歌德式等等)
這應該是說,以“藝術史“的角度去看建築,
為了把這些不同的建築語言以及相近的樣式做統整以方便歷史記錄,
所以才有了這些所謂的xx式,xx時期,
並 ...



恭喜本篇文章(#8)得到人人有哲學唸基金會獎勵金50元!!


[ 本帖最後由 sofie 於 2007-2-28 00:23 編輯 ]
發表於 2007-2-28 00:19:21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perlemei 於 2007-2-26 21:46 發表


你的意思是說,針對“為何大眾是可以或必須被教育的“這一部份做解釋或是提出證明嗎?
這樣範圍真的滿廣大的,再者,為何我沒有多布陛A我不知道在這個版上說這麼多專業的事情,
是不是大家有興趣知道的.. ...


恭喜本篇文章(#12)得到人人有哲學唸基金會獎勵金50元!!


[ 本帖最後由 sofie 於 2007-2-28 00:23 編輯 ]
發表於 2007-2-28 00:20:31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gustavko 於 2007-2-27 01:01 發表


感謝perlemei同學初步的回答,可是我還有個問題想請教:到底什麼是建築?建築物跟建築的區別又在哪裡呢?從你所貼的blog文中,我覺得你對建築的理解比較像是"某棟建築物的營建",而建築裡頭所謂的 ...


恭喜本篇文章(#14)得到人人有哲學唸基金會獎勵金50元!!


[ 本帖最後由 sofie 於 2007-2-28 00:23 編輯 ]

德國台灣同學會論壇

GMT+1, 2024-5-6 15: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