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台灣同學會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3354|回復: 5

『西方科學邏輯 vs 東方科學邏輯』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7-2-1 01:02: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這,喚起了我常常想要深入思考,但是又因為成天忙於實驗室生活,加上自認所學與經驗尚嫩的事情...

就是,我們口中的『西方科學邏輯 vs 東方科學邏輯』

不知道,是否有相關的著作可以拜讀一下?

[ 本文最後由 renemcc 於 2007-8-27 16:38 編輯 ]

評分

參與人數 1短評 +1 收起 理由
immanuel + 1 很多啊~但我得想一想...

查看全部評分

發表於 2007-2-1 12:57:38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immanuel 於 2007-1-31 09:20 發表
按照西方的標準,哲學是一種反思性活動;哲學的直接對象是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係。傳統西方哲學認為,適當的概念或概念之間的適當關係,反映了事物的本質,也就是說概念與事物的本質具有同一性。因此西方哲學長於 ...


另,想請教一下
如果做文化比較
我基本上站在所謂的中國文化基點與西方做比較
當我說,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之比較
是不是比例上很怪哩?
中國文化與德國文化的比較?才是同質比較嗎?
對我來說這也很怪,因為,這是國家與國家的比較,而不是文化...

若說東方與西方文化比較,但,東方文化面向太廣了...例如我就覺得泰國跟台灣就不一樣阿....
但對外國人來說,都是東方...

另一方面,當我說,我是台灣人
那,我拿sog. 中國文化當基底來比較
那政治的問題與文化認同很容易被搬上台面
同學在從事所謂中國哲學時,你是否也常常要去解釋這樣的問題呢?你如何為自己解套呢?

對這個部分我認為是需要被釐清的...
所以來請教哲學與文化相關領域...

我覺得,要開始下筆時,對於文化認同的部分就必須花很大的力氣釐清...

[ 本帖最後由 primay 於 2007-2-1 12:59 編輯 ]
發表於 2007-2-1 19:48:45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immanuel 於 2007-2-1 19:31 發表



你為何不拿台灣文化跟德國文化做比較?我想可能的答案是,因為台灣沒有什麼純粹屬於自己的文化傳統可以拿來跟德國文化做比較。結果是,我們雖然在政治上不認同中國,但卻不得不在文化上認同中國,至少必 ...


我認同我的文化屬於中國文化
但我不認同現在那個中國

但講到這的時候,總是被扣帽子,這讓我非常地不舒服,到一種想嘔吐的程度
發表於 2007-2-1 20:03:24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immanuel 於 2007-2-1 19:57 發表



本來政治歸政治、學術歸學術,兩不相干,但搞Primay這種專業的,如果沒有一種夠深厚的文化底蘊,恐怕很難跟異文化對話吧?


以下我要講得可能很沒系統吧
是的,我努力地找自己文化的根
從自我尋找中,也看到了與他們的差異
這可能很抽象...
一方面是我之前寫完大概的研究計畫
因為DSH,就沒再繼續下去了

但在尋找的過程中,真的很有趣
用保存的眼光,我看到了我的文化(sog.中國文化)務實的一面
目前我很難說的很明白是怎樣
但,會再跟你繼續討論下去的
發表於 2007-2-1 20:10:09 | 顯示全部樓層
政治跟文化千萬不可混淆, 搞學術的本應要有這種思維, 可千萬不能隨著那些政客起舞.
歐美文化以希臘羅馬為源頭, 到現在依然讚賞, 這是既定的事實, 誰也無法改變.
台灣受到中國或日本的影響, 這也是事實, 誰也無法改變.

中國這個字眼也許本身就太"政治"化了, 或許改成中華文化會比較好, 但在我看來也只不過是換湯不換藥, 頂多安撫了一些人而已.

評分

參與人數 1參與度 +5 收起 理由
immanuel + 5 我很贊同

查看全部評分

發表於 2007-2-1 21:56:11 | 顯示全部樓層
有關這些用詞爭議,個人前幾年曾思考過如何尋找一個比較中性的方式來做劃分,以避免帶有國族主義色彩的語詞混淆用法。剛好有一次Tübingen那邊辦了一次台灣影展,產生了一些類似的爭議,結果一群人在Stuttgart的台灣同學會網頁上爭論了一陣子,然後我就在那邊寫了一點感想。現轉貼如下:

=========================================
經朋友轉告,
我知道在Tübingen將舉辦一場介紹台灣紀錄片的活動。
我連到Tübingen台灣同學會的網頁去看相關訊息,
發現要播放的都是傳聞中的精采片子。
那些紀錄片裡,我只看過「無米樂」,
而且還是託一個來München度假的台灣人帶過來的。
看過之後的感動是,台灣還是有不少人在默默地做事,
不論是片中人,或是導演及工作人員。
我也從該網頁繼續連到這個Stuttgart台灣同學會網頁,
看到了諸位的討論。
事實上,我當初看到網頁上的宣傳海報時,
有著類似的納悶:
爲什麼這個電影節的名稱竟然是「大中國」(Greater China)?
主辦者之一Prof. Schubert曾到München演講過有關台灣的認同問題,
算是我見過的德國漢學學者中較能理解台灣政治裡「民族認同問題」的人,
理應該對此有點敏感才對。
所以我的下一個反應是,
或許其意思是指文化上的「大中華」(Greater China),
這點也可從Schubert所屬之研究單位的名稱看出。
不可否認地,不論是英文或德文,
China這個詞常常都是被很含混的使用,
以致於其無法明確反映出中文裡的這項差異。

今日在華語文化圈裡,
人們已經漸漸可以區分出「中國人」與「華人」的差別。
這個區分意味著:
人們開始可以理性地區分出「國家認同」、「文化認同」及「種族認同」之間的差異。
個人認為,這三種認同之所以混淆在一起,
基本上乃是上個世紀「國族主義」意識形態盛行下的產物。
換言之,人們在國族主義的非理性情感推動下,
認為「同種族者有同文化,其必須結合成一個國家」為其神聖的使命,
以致於往往會採用「種族之名=國家之名=文化區域之名」這種語詞用法。
而對於習於混淆這三者認同的人而言,
是非常難以接受他人使用不同語詞來分別指稱那三種概念。
正因如此,我們更需要對這三種認同區分多做分析,
以俾我們不論在學術且在日常生活裡的論述都能夠更為精準。
幸好在華語圈裡,本就已存在著相應於這三種認同的不同辭彙,
那就是:(1)中國人、(2)華人、(3)漢人(或滿人、蒙古人、回人等等)。
且讓我採如下定義:
(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民,稱為「中國人」,此涉及到「國家認同」的層面。
(2)以華語為母語的人,稱為「華人」,此涉及到「文化認同」的層面。
(3)具有漢族血統的人,稱為「漢人」,此涉及到「種族認同」的層面。
基於這樣的定義,我們可以很容易描述各式各樣的人,
不怕用詞上出現混淆。
譬如蒙古人,在種族上不是漢人,
但是可能因為母語是華語,而可被列為華人;
或者也有可能其因母語是蒙古語而非華人,
但因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民,故可列為中國人。
又如新加坡人在國家認同上不算中國人,
但在文化認同上卻可能因為其母語為華語而為華人。
至於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且母語非華語的漢人,
則可以「華裔」稱之,譬如華裔德國人。
這樣的區分將會有助於我們擺脫國族主義的非理性論述模式,
一步一步建立一套較為中立的語彙。

當然,這並非能一蹴即成。
很多人會因為語言習慣,而改不過來,
明明想講的是文化認同上的「華人」,
但是依舊脫口而出國家認同上的「中國人」。
個人認為,這絕對是需要我們有意識地去改變的,不可輕忽。
因為「習慣」一向是會抗拒「改變」的。

其次,這樣的區分用在台灣上,確實會有點邏輯上的麻煩。
台灣大多數的人為「華人」,其中又有不少人是「漢人」,
但是因為所有的台灣人都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民,
故不能稱為「中國人」。
然而因為歷史的弔詭,台灣目前的正式國名為「中華民國」,
故其人民在理論上似乎也可稱為「中國人」。
只是這樣一來將會造成一種混淆,
讓人誤以為台灣的人民在國家認同上也是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
為了避免此類情形,
我們可用「台灣人」一詞來稱呼於國家認同上歸屬於台灣這個政治實體的人民。
當然,也有一些在台灣的華人於國家認同上主張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
這時我們反倒可以稱之為「中國人」,而非「台灣人」。
如此一來,我們這些處於歷史弔詭時代的台灣人,
至少可以減少不少因為語詞概念混淆所帶來的思考糾結與無理情緒。

最後,個人還主張:這種華語上的差異也應當要反映在外語上才行。
因為倘若這種差異無法讓其他非華語國家的人知道,
那些外國人又怎麼可能會在外語中也做出此區分,
從而理解我們真的是有意識地做出這種區分呢?
但問題是,既然外語通常都沒做出此區分,那麼我們能怎麼辦呢?
很簡單!沒有語言上的區分的話,就去創造來!

在德語裡使用China這個詞時,
既可能是指稱「中華人民共和國」,
又可能是指「以華人為主要居民的東亞文化地區」。
這種混淆亦反映在德語無法明確區分出Chinese這個詞所指稱的認同差異;
Chinese可用來稱「中國人」、「華人」或甚至「漢人」。
近年來德語漢學界開始稍微意識到「漢人」與「華人」的差異,
遂有人有意識地使用Han-Chinese來稱呼「漢人」,
這雖算是稍可安慰的進步,但畢竟還是不夠。
為了解決上述德語的混淆,
個人建議將China與chinesisch用來表達「國家認同」之層面上,
其對應於中文的「中國」、「中國的」;
而Chinese就是中文的「中國人」。
另外則以chinesischsprachig來表達「文化認同」之層面,
對應於中文的「說華語(中文)的」、「中華的」或簡稱為「華X」。
因此,國籍不屬「中華人民共和國」、但母語為華語的人,
在中文裡叫做「華人」,但在德文裡就不應再含糊地用Chinese來稱呼,
而應稱為chinesischsprache Leute。
同理,「華語文化」不再應是chinesische Kultur,
而是chinesischsprachige Kultur。

為了說服德國人接受此差異,我們可以拿德語的一個例子:
現在已開始有德國人使用deutschsprachige Leser來涵蓋德國、奧地利、瑞士等等地區的德語讀者,
而不再如以往含混地使用duetsche Leser或甚至Deutschen。
我相信能接受這種用語的德國人,
應該也能理解我在此要強調此區分的用意。
畢竟,將文化認同、種族認同、國家認同混淆在一起的做法,
會讓人聯想起納粹時代的「國族主義」意識形態。

德語文化圈的人既然能對德語語彙做出此反省,
華語文化圈的人當然也能,
問題只在於做或不做而已。
因此,希望贊同我所定義的這些區分的人,
亦可在相關的討論使用相應的中文或德語詞彙,並將其推廣出去,
讓台灣人、德國人、中國人或其他國人均了解此中差異。
或許,以後因而就不會再出現這次影展所發生的問題了!

[ 本帖最後由 Sprache 於 2007-2-2 00:12 編輯 ]

評分

參與人數 6參與度 +23 現金 +8 短評 +1 收起 理由
wang.hurh + 5 + 1 現在再看這一篇, 還是很讚!
yaningyang + 3 精品文章
immanuel + 10 精品文章
gustavko + 6 我很贊同
marspooh + 3 精品文章
primay + 4 Guter Vorschlag!

查看全部評分

德國台灣同學會論壇

GMT+1, 2024-4-24 12: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