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表於 2007-5-5 09:22:13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marspooh 於 5/5/2007 01:21 發表
Nom. u. Akk.: tag Pl. Nom. u. Akk.: taga
Gen.: tag-es (-as) Gen.: tag-o
Dat.: tag-e (-o) Dat.: tag-um (-om, -un, -on)
Instrumental: tag-u (-o)
原來德文也曾經有類似拉丁文中 Ablativ 那樣的格位嘛。XD
其實我回文是想要大離題,嘿嘿。
昨晚在電視中看到一個柏林人講了非常明顯的 "Ike...habe..."
想到銅鞋前兩天提到德文統一前各地有不同的方言,
不過現在手邊沒有課本,只能就網路上找到的資料大概提一提了。
講到德語的源頭就不能不提 zweite oder deutsche Lautverschiebung,
這是將德語、或者說 Althochdeutsch 與其他日爾曼語系分離出來的決定性演變。
2. LV 開始的時間可以追溯到西元五世紀初期,
大致是由現今德國西南部一帶開始慢慢往東與北擴散的現象,
整個德國南部都受到 2. LV 的影響,不過愈往北影響就愈低而且變化愈少,
越過德國中部之後--大致是以 Düsseldorf 西南邊的 Benrath 為界--差不多就是後來所稱 Niederdeutsch 的天下,
所以這條叫做 Benrather Linie 也通常被當作是 Mitteldeutsch 和 Niederdeutsch 的界線。
(老師當時還故意說,在 Benrather Linie 以南或以北只是標記出語言發展的現象,絕對沒有地位高下之分!
全班都笑了,大家都知道 Köln 和 Düsseldorf 的感情很差…)
2. LV 的變化主要是在三個無聲 Plosive(中文是叫破裂音嗎?)p, t, k 上面,例如:
p > pf 在 Anlaut:peper (Nd., Niderdeutsch), Pfeffer; Vgl. pepper (Eng.)
p > f 在母音後面:slapen (Nd.), schlafen; Vgl. sleep,或是 ship 和 Schiff
t > s 在母音後面:dat, wat 與 das, was
k > x:ik 與 ich(在柏林周圍也有一條 ik-ich Linie);maken 與 machen
其他的上面連結都有,我就不抄了。XD
結果呢,這邊變一變那邊變一變,變到後來整個德國的 Mundarten 就變的很多采多姿,像這樣;
北方的變化較少,中南部的方言的差異相形之下較大,
所以後人在閱讀 12,13 世紀 mittelhochdeutsch 的文學時比較能從文字中推斷作者的來源與生平。
以下完完全全是題外話。
某位 NRW 背景的同學認為 Plattdeutsch 是德國境內最難的方言,
我剛剛在找圖時發現這個:2. Lautverschiebung auf Plattdeutsch
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來挑戰一下。XDD
[ 本帖最後由 indigo 於 2007-5-5 10:54 編輯 ]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